希望更多中美青年相知相亲、携手同行,成为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为中美关系发展接续注入动力。
从8月1日该旅紧急受领防汛救灾任务以来,任广学和战友先后转战8个村镇、16个任务点,始终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台风北上,北部战区迅速向黑龙江、吉林方向派出前进指挥所,坚持就近用兵、专业用兵、量情用兵,统筹各军兵种、各领域任务兵力抢险救灾。
当前,我国仍处于主汛期,全国多地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仍然高发,一些流域仍存在洪涝灾害风险。疾风暴雨中,一份份电文发往各部队。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全力以赴。一支支民兵分队加入到垃圾清扫、淤泥清理等工作中,干得热火朝天。一名网友的留言赢得许多赞同:洪流中,子弟兵是双永远不会松开的手。
从永定河到白沟河,从拉林河到牡丹江,在灾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子弟兵们疲惫却坚定的身影。杨潇说,退役不褪色,他会继续和其他民兵一起战斗,帮助受灾群众早日重建家园。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第三,坚持守正创新。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1日下午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